农村出来的,用竹子和木轮自制独轮车,滚铁环,打纸板(把纸折成四个对角那种正方形放在地上互相打,打翻算赢),打玻璃弹珠,斗鸡(把一条腿盘上来,单脚独立,用膝盖决斗);捉丁丁虫,一种黑色的卡壳虫,不放屁不咬人比较友好,用一根细线系着一条腿,牵着它自己飞;把萤火虫收集在玻璃瓶子里晚上兴奋拿着到处走。
八十年代农村的生活是最值得怀念的,那时候农民收入不单单依靠种地,所以生活也改善了很多,有打工的,有经商的,因为当时***同志提出来,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,土地也得到承包,分田到户。
所以很多人在各种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水平,当时记得很多农村家庭都拥有缝纫机,录音机,电视剧这三大件啦。
穿着也比较时髦了,以前的中山装,解放鞋都改成了喇叭裤,大头皮鞋。吃住条件也大有改善!
六十年代初,为了防止中苏战争爆发,给老百姓减少伤害,国家号召城镇人口进行战备疏散,我们也随着回到了老家。当时正是我们国家遭受自然灾害时期,农村老百姓“食不果腹”是当时的真实写照,凡是能吃的基本都吃了,甚至不能吃的,为了应急也吃了,如:把花生皮、谷子壳在碾子碾压粉碎了,萝成细面掺在其它面里吃,甚至抽烟的人买不到烟叶,就把窝瓜秧(有的地方叫南瓜)晒干了抽,又呛人又要火,一袋烟要划好几根“洋火”(那时的火柴)。一种期盼叫望眼欲穿,每年的麦收就像过节一样,大人孩子的心情是一样的,都盼着有一个好收成,吃上一顿白面饼,***脸上都带着一种喜悦,往日的愁眉不展一扫而光。眼看着地里的麦子黄了,开镰收割了,一片热火朝天,人来车往,欢声笑语,人们那个精神气就别提有多爽了。我们跟着大人到地里捡麦穗,捡到了顺手还可以搓几个麦穗吃。第一场打下的麦子分到了家家户户,麦粒还没有十分干就上了碾子,平时冷落的地方,一时间排起了长队。日落西山,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到了家里,炊烟升起,灶火映红了主人的脸颊,棉花籽油烙饼煎鸡蛋是一种不可多得享受,整个村子的上空都弥漫着一股油香味,沁人心肺。晚上为了防止坏人破坏、失火、小动物偷吃麦子,需要有人看麦场,我就跟着大人去看场,睡在一个用麦捆搭起来的茅屋里,躺在里面,闻着麦香,听着不远处传来乘凉人们的歌声“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,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,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,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......”很快就睡着了,第二天一早醒来,看到两个被抓住来偷吃麦子的小刺猬拴在了碌碡上,知道看场的大人一夜也没有睡觉。那样的感觉一生只有那一次。
对于这个场景,作为一个70后的农民,多少还有点残存记忆。
那还是40多年前,当时的我是在湖北宜昌夷陵区分乡镇的一个山沟沟里,那时还没分田到户,是农村生产队集体化种植麦子。
到了芒种时节,等麦子成熟后,就带上镰刀,方言(发镰子),到地里收割麦子。
收割后,会在生产队的公用道场上把麦子铺上一层。太阳下暴晒半天后,生产队长会让每家每户的劳动力,每人提上家里的连枷,站成几排不停的锤打麦子。
因为麦子灰尘大,麦芒又卡人(方言),锤打麦子时,又正值大太阳下,汗水又多,让人很不舒服。
虽说全身不舒服,但也要忍着。因为麦子锤打后,就能分到一些麦子了,这样就可以磨成面粉,做各种美味的面食吃了。
麦子整干净了,装袋后,生产队长接着会让每家的劳力,用扬叉把剩下的麦秸,找个固定的地方去堆麦垛子了。
而村里的小孩儿们,也包括当时的我,就会在麦场上疯着玩。
由于现在我们湖北宜昌几乎不种麦子了,所以对锤打麦子的场景,恐怕也只有60、70后才会有点残存记忆吧!
好了,对于打麦子的场景,我的分享就到这里。如果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,请在评论区里讨论起来吧!
想念农村夏天打麦子的场景,谁来描述自己记忆中的农村麦场文化?
谢谢邀约。
我愿意回答这个问题。30多年前,曾是亲身经历者、参与者和见证者,每到麦季,学生还增加一个***期,叫“麦***”,这期间主要是参与收麦子、打麦子。记忆犹心的是:
一是收麦准备。收麦之前,农村成年劳动力都要放弃外地的工作回到家中,准备收麦打场。这期间要完成收麦工具的准备,比如镰刀、磨石、草帽、叉子、扫把、木铣等工作。还要准备好收麦场,过去都有固定场园,要提前收拾出来,平整好碾好,确保从地拉回麦来集中存放。这里展现的应战、信心。
二是集中收麦。这个期间,天气比较炎热,过去没有收割机,全是人工镰刀,一般都是早起晚睡,加班加点完成,一般都是家庭以为单位,成年劳动力为主,集体作业,由一人领行,其他 人跟随。这期间没有固定作息时间,与时间赛跑,抢字当头,防止下雨天影响收割,更防止过季之后收不完。到麦田里,全是一派收割景象,人们不讲究穿着,个个晒得黝黑,但干起活来精神十足,因为它带着一年的生活。利用业余时间,运用地板车,一车一车地运输,将收割好的麦子运到场园。这里展现的是勤劳朴实能干奋斗。
三是全力打麦。这是收获的标志,光收回来还不行。还要从麦杆上将小麦脱离出来,俗称打场。最开始是用牲口,将麦子铺在场园里,用牲口拉着石滚来回碾轧,碾轧数圈后人们拿着叉了一遍又一遍地翻腾,只到把麦子全轧出来,把麦杆收在一起,把麦子笼在一起,利有有见天气扬出来。后来有机器的时候,就充分利用晚上时间进行打麦,白天收割晚上打,利用好天进行凉晒。这个过程时间短、活集中,一切都要抢在前面。这里展现的是收获的喜悦。
四是精神饱满。收麦打麦是农民过去一年中最大的喜事之一,都期待有个好收成,不怕累不怕苦,各家比速度、比进度、比收成,比亩产、比谁家先打完,谁家先跺跺,那时还要交公粮。将最好的麦了凉干后,按人均数量上交国家,交完公粮,跺完跺,麦子全拉回家标志着收成结束。当吃上新小麦面粉时更是喜出望外。由于工作量大、消耗体力大,这期间各家也是不断改善生活。这里展现的是丰衣足食的幸福劲儿。
总之,那时的小麦丰收打麦满满的都是记忆,场景也十分好看,收麦和打麦时一些妇女还包上头巾,男士还有的戴上眼睛,都在争分夺秒抢农时,处处都是文化。
以上仅为个人观点,不妥之处请指正。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和更多人。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师友们可关注我,可在下面留言、探讨、讨论与点评。谢谢!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96167400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bjtheone.com/post/671.html